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六章 用人哲学(2 / 2)


“老史,是这样的。我的意思很简单,请您再允许我给您讲一个典故,听了这个典故,您就会明白我的意思了。”肖书记看着史主任疑惑的表情,也不理会,再一次的展开了他的叙述:“这个典故也跟那个端木子贡有关。话说当年强大的齐国要攻打弱小的鲁国,孔老夫子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急坏了,他连忙把众弟子召集到了一起,对大家说,鲁国可是我们的父母之邦啊!我们先人的祖坟都葬在那儿啊!现在国家有了危难,作为它的臣民是不能袖手旁观的!你们大家看看,有谁愿意回去把这个问题给解决掉?众弟子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后来也有那么几个主动地站了起来,请缨说是自己要回去为祖国排忧解患。可孔老夫子看着他们都摇了摇头,让他们坐下,意思就是你们回去了也不行,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后来端木子贡站了起来,忐忑不安的对老师说,夫子,您看我可以回去试试吗?孔老夫子这才如释重负,其实他一直就在等着端木子贡的这句话。于是,他称心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赐啊,你回去了,我也就放心了。站起来的这个子贡,也就是那位到农夫那里讨不回来一匹马的端木子贡,他这一出马不要紧,整个天下都为之改变。”

“这小子有那么大能耐?”史主任把眼睛睁得老大。

“可不是么!你猜怎么着,这位端木子贡先生是手不提四两,全凭一张嘴就去把事情给摆平了。”

“这个我倒很想听听。”史主任的身子受好奇心的驱使,不由自主的往前凑了凑。

“子贡先是到了齐国,找到了带兵的田常。这个田常本意并不想攻打鲁国,而是要犯上作乱,谋取齐国的政权。结果军队组建起来了,却发现时机并不成熟,不得以只好另找一个借口,把部队带出来去攻打鲁国。子贡首先对田常说了,您的实际忧患是在朝廷,您现在要攻打鲁国时不对的。下面让我来给您分析一下您目前的处境,听说齐王曾经三次要提拔您,可他身边用事的大臣不听,您是三封而三不成。这次您带兵出来攻打鲁国,仗打胜了,功劳也还都是归集于国君的英明和朝廷里的大臣的神算,跟您不会有太大的关系,您的爵位和封地并不会因此而再有增加;相反,您这次要是打了败仗,我想您的处境可就危险了,想要保住目前的爵位和封地都很难。

“田常一听有道理,心里害怕了,便向子贡问计,说先生我目前该怎么办呢?子贡说您应该去攻打吴国,打胜打败对您都有好处。如果打了胜仗,齐吴两国必将两败俱伤,齐国国内空虚,您就可以乘机实现您的愿望;假如打了败仗,齐国的精锐损兵折将于外,齐国朝廷内也就不会再有能够与您抗衡的大臣,您一样可以实现您的梦想。

“田常一听有道理,可是转头一想又犯了惆怅,对子贡说我的军队已经开到了鲁国,再往吴国进兵势必会引起朝庭内大臣们的猜疑,这可怎么办?子贡一听,冲他一笑,说这个不难,您只要把您的军队驻扎在这儿,我去说服吴王,让他带兵来攻打您。”

“田常同意了?”史主任问。

“同意了。”肖书记说:“子贡随后到了吴国,他对吴王说,齐国正准备攻打鲁国,一旦齐国的阴谋得逞,齐国的势力就会超过吴国,吴国的霸主地位就会受到挑战,我私下里很为大王您感到担忧。不过在没有成为既成的事实之前,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现在就有这样一个绝好的机会,能个继续成就吴王您霸王的美名。您不如带领义兵去拯救鲁国,这样整个天下都会为您的义举所震撼的。况且您是以正义之师去攻打不义之齐,胜负可不待战而定,届时您再引兵向西,威加晋国,诸侯必将相率而朝吴,试问当今天下谁的功绩还能比得上您呢?吴王一听心也动了,转念一想,不妥!他对子贡说,吴越两国有深仇,越国虽然暂时被我打败了,但它的报复之心从未泯灭。我若发兵救鲁,它必乘我后方空虚而袭击我,我看还是待我打下越国再说。子贡说,机会是不可失去的,等您攻占了越国,鲁国也早已灭亡了,您想要伸张正义又怎么可能呢?这样吧,为了您的霸业,我可以辛苦一趟,为您出使去越国,让越王出动其精锐士卒助您攻打齐国,越王没有了可用的军队,您也就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了。吴王说,如此最好,那就烦劳先生跑一趟吧。”

“子贡去越国了吗?”

“去了!这个子贡到了越国之后,他对越王说,我劝吴王讨伐齐国,帮助您削弱吴国的势力,可是吴王害怕越国会乘机报复,对我说‘待我伐越乃可’,这样看来越国的处境就很危险了。为越国考虑,您不如少出一些兵去助吴,让吴国和齐国开战。吴国如果打败了,实力必将削弱,这将是您越国的福气;吴国如果打胜了,吴王必将以兵临晋,称霸天下。届时我将北见晋君,让天下诸侯都来攻打吴国,到那个时候,吴国是劳师远征,首尾难顾,精兵强将定然折损于外,国内就剩些疲弱老残了。那时您可乘机进兵,会稽之仇,尝胆之耻,雪不旋踵。越王很高兴,对子贡的计谋是慨然应允。就这样,子贡辞别越王,再次回报吴王,说越国已经同意出兵了。不一会儿,越国大夫文种果然带来了三千越国士兵来向吴王请命,说是越王愿意亲自持矛执戟充当吴王的开路先锋,请吴王定夺。吴王看了看子贡,意思是问先生您看这样可以吗?子贡说,空人之国,磬人之众,还要带上别人的国君去打仗,这样做太不仗义,不如接受他的军队,辞去他的君王,也就是说,越国国君就不要跟着您去打仗了。吴王想想也对,于是发倾国之兵亲自挂帅救鲁国。”

“后来呢?”

“后来这个子贡又只身来到了晋国,说服晋王加强战备。子贡对晋君说,事情如果不预先谋划,那么突然来临时必将难以应付。晋君问他什么意思?子贡说,现在吴齐正在开战,吴国胜,吴王必以兵临晋,和您争夺谁是天下的霸主,希望大王能够早日谋划这件事情。晋王一听,心生惊惧,忙部署大军严兵以待。一切谋划妥当,子贡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在鲁国静观其变。”

“后来的事情发展如何?”

“事态的发展完全如子贡所筹划的那样,吴国打败了齐国,齐将田常专擅齐国之政;吴王带兵到了晋国炫耀武力,结果被晋君领着诸侯的军队杀得大败,晋国是声名远播;吴王领着的残兵败卒尚未回到国内,越王乘机起兵攻占了吴国,吴王想效会稽之谋,提出保留王位,孤处一隅。越王不同意,吴王无奈,唯有自裁,吴国从此灭亡;越王成了新一个霸主,兵临泗水,扬威诸侯。”

“人皆说嘴巴可以杀人,没想到嘴巴还能灭国。”史主任听了肖书记的长篇大论,不由得由衷发出了感慨。

“可不是么!”肖书记说:“子贡这一出访不要紧,在十年时间内,五个国家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破灭了吴国,强大了晋国,称霸了越国。以他这样的雄辩的口才,按照道理是不能和那个要不回来一匹马的端木子贡相提并论的,也更不应该不如一个车夫的,可是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他没有讨回来的那匹马,被那个车夫给讨回来了。由此可见,人才有三、六、九等,大才有着大才的长处,小才有着小才的妙用。”

“别说了小肖,我总算明白你的意思了。你绕来绕去不就是想要提拔杨广志嘛!我同意!”史主任一下子会意过来了。

“那我替杨胖子谢谢史主任。”肖书记笑了,他接着刚才的那个话茬继续往下说:“在用人的这个问题上,我是这样理解的: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人才,你把他用到合适的位置上,他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他就是个人才;反之,用之不得其所,那他就是一个蠢才,学历再高那也是白搭。您说以后这工厂要是建起来了,就算正式生产了,也难免要与当地的村民们打交道,我看杨光志同志还是很有这方面的能力的。”

“小肖啊,你真不愧是搞政工的,能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人才的问题。行!就依你说的,待厂子建成了,提杨胖子做晶宝盐化厂办公室的副主任,你看咋样?”史主任问。

“我看行。”肖书记点了点头,同意史主任的意见。

于是,杨胖子在晶宝盐化厂的命运,在两位领导的闲谈之中被决定了。

杨胖子是一醉成名,荣誉、地位也就跟着接踵而至了。在晶宝盐化厂筹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他被市领导授予“建设标兵”的殊荣;在晶宝盐化厂联动试车祝捷庆功大会上,他被厂领导颁予“先进工作者”的称号。晶宝盐化厂的高层为了他的事情还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会后向全厂员工发出倡导,号召大家学习杨广志同志的这种“勇挑重担、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

在全厂员工掀起了学习杨广志同志先进事迹的当口,宣传科的同志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肩上所挑担子的责任的重大。他们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报道小组,不辞辛苦地深入到乡间田头去挖材料。他们召集了当天与杨胖子一起参与喝酒的村民,同他们促膝谈心,在全方位地获取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组织了一支精干的写作团队,撰写了洋洋洒洒数万字的报道材料。这份报道材料经厂领导的高层认真批阅后,被打印了若干份下发到各个分厂,要求各个分厂以班组为单位,用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学习和讨论,并且让每个员工都要对照材料,深挖思想根源,学习结束还要写出一份《我为企业作贡献》的心得体会。

客观地说,这份报道材料确实写得颇具文采。读完全文,你的内心立马会产生两个大的感受。第一个感受便是回肠荡气。全篇行文流畅,语言洗炼,从不同的角度浓墨重彩地讴歌了杨广志同志的感人事迹。作者从喝酒这件普普通通的小事着手,高屋建瓴,纵横捭阖,大胆想象,肆意渲染,愣是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用黑白相间的文字,堆砌成一位顶天立地的传奇英雄。读完文章的第二个感受,便是觉着文字的力量是真******巨大。平日里看上去貌不惊人的杨胖子,等你读完文章再次回首时,你就得另换一副眼光去看他,要对他刮目相看,因为此杨广志已经不是彼杨广志了,他已经一跃而成为挽狂澜于既倒、化腐朽为神奇的超级人物。

后来这份报道材料经刻意放大后,被公示在厂区的墙报栏上,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是让许多人读了以后至今都难以忘怀的:“面对可能导致的死亡,是挺身而出,勇敢地冲上去;还是饮气吞声,像懦夫一样地悄然退缩?杨广志同志选择了前者。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泰然自若地端起了桌子上面的一杯又一杯烈酒,他用坚定的目光凝视着他的对手,那一刻,他的心目中只有工厂,企业能够早日建成投产是他最大的愿望。他的脸上始终带着笑意,辛辣的酒浆在他的眼里仿佛成了久旱的甘霖。他赢了!用他手中的颤抖着的酒杯赢了!没有豪言,却有着易水辞行的悲凉;没有壮语,却有着鬼泣神惊的气魄!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酒魔作殊死搏斗,三天三夜,他醒来了!事实再一次雄辩地证明,杨广志同志不愧是能够经受得住酒精考验的新型的现代企业员工的典范。”

有人在学习了这则报道后,对于写心得体会颇感头疼,不知道自己该如何下笔。想着解铃还须系铃人,于是就跑到办公室里去找杨胖子,向他讨教当天在喝酒时,他的心里倒底是怎么想的。杨胖子起先是躲躲闪闪,吱唔其词,被人问得是一边挠着头,一边光嘿嘿。后来实在让不过去了,才涨红着脸说了实话,说自己当时还真没想到那么多,只是一心想着要喝倒对方,因为只有这样,才好回单位找史主任报销那二百元的酒席钱。

就这样,杨胖子喝了一顿酒,住了一次院,自己也稀里糊涂的由一名普通的办事员升迁到了厂办公室副主任的位置,这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让杨胖子更没有想到的事情还在后头。如果说杨光志的第一次升迁是与医院有关的话,那么他的第二次升迁也是与医院有着紧密联系的,不同的只是第二次住院的时间相比第一次要长了一些。